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筑居咖 人气:3.31W

建筑不是孤立地存在,它与周围的空间、自然或人等,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曾庇护我们身体、愉悦我们情感、植根于我们心灵的老建筑,已然成为一种艺术和文化。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浮躁社会中,一些优秀的设计师沉下心来,不断探索可持续建筑的可能性。本期介绍的两套项目,一套是老建筑的改造,一套是利用旧材料搭建而成的新建筑。它们都摇身变成符合现代需求的商业空间,在持续发展与文代传承上取得了美好的平衡,带来了惊喜!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建筑有生命 两种“可持续”提前看:

▼项目名称:设计共和设计公社/Design Republic Design Commune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2张

设计单位:如恩设计研究室/郭锡恩,胡如珊

项目地址:中国·上海

项目属性:融合餐饮、展览、书店的商业空间

所获奖项: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

▼项目名称:瓦库7号/Waku No.7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3张

设计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余平

项目地址:中国·洛阳

项目属性:茶馆

所获奖项:亚洲最具影响力可持续发展特别奖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4张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5张

@Richard Kelly/DFAA2013评审:古迹活化,在城市现代的语境中保存历史。世界一流的全球性设计,在上海出现了。

设计·背后:近年来,在上海的中心地带,出现了一栋让设计师和创意人流连忘返的建筑。它诞生于1910年殖民时期,是当时英国租界区的“警察总部”,2005年被列入第四批上海市优秀建筑保护名单。面对着这栋富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物,建筑设计师郭锡恩和胡如珊提出了修复计划,并得到市政府的支持。如今,经过翻新改造的老建筑改名为“设计共和设计公社”,成为融合餐饮、展览、书店的商业空间,除了陈列及销售名牌家具外,还不时举办讲座等。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6张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7张

设计共和设计公社

▲外观与支架:修复如同为房子做“外科手术”

设计师首先着重于房子的外部,仔细移去腐烂的木头、清除干裂的灰泥,小心恢复红砖外墙。然后,为需要重建的部份安上新的支架。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8张

设计共和设计公社

 ▲古老与现代:玻璃商铺与红砖的对话

临街向东的侧边,原有一排破旧商铺,拆除后改为透明的玻璃结构,与红砖外墙形成古老与现代的对照,更突出了主体建筑的历史感。玻璃围墙与红砖墙的底层融为一体,使临街的立面往外延伸,如同伸展开放的肢体。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9张

设计共和设计公社

 ▲玻璃内外:全新的开放空间

透过玻璃外围,可一眼看到原有建筑的砌砖工艺和粗糙的混凝土。这一片明亮的附加结构,扩大了原有建筑的使用功能,也明白无误地向人宣告,这里不会再像以往殖民地的执法机关那样,令人生畏,而是一个全新的开放空间,欢迎大家在此无惧地表达创意。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10张

设计共和设计公社

室内改造:舍弃传统办公室式的平面图

为了保存历史,建筑外观大抵保留,但室内则大量改造,舍弃了传统办公室式的平面图,移动了某些地板、墙壁,以适应新用途;另外移除天花层板,让阳光透进。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11张

设计共和设计公社

 ▲新旧材料并存:创造视觉与空间的平衡关系

洁白的墙漆和透亮的玻璃,与陈年的木材、砖块安然共处,创造了视觉上和空间上的平衡关系。背后的意图,就是要将建筑物视为整体,新旧并存。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12张

设计共和设计公社

 ▲精确切口与玻璃间隔:彷如走进了博物馆

公社里四处可见各种精确切口,如拱窗、拱门、拱心石的曲度构造。镶嵌着黑框的落地玻璃代替了砖墙的间隔作用,使零售空间一览无遗。走进这片空间,彷如到了博物馆,而不是在家居零售店。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13张

设计共和设计公社

▲自由空间:昨日寸步难行,今日轻易穿梭

人们在光滑的水泥地上,轻易穿过各个空间,自由走动,逛逛里面的画廊、花店、咖啡厅、米芝林星级餐厅、秘密角落的酒吧,或者为贵宾留宿而设的单卧室公寓;绝不会像一世纪前进入这座洋人衙门,让人寸步难行。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14张

设计共和设计公社

▲创立愿景:发现美的存在

设计共和的创立,是为了汇聚了世界顶级设计师的家居作品,藉此探讨新现代中国美学的发展方向。而「设计公社」的成立,是为中国的建筑师找回集体的声音,同时向公众施行设计教育,通过寻找人与日常生活物品之间的微妙关系,从一杯一盏,到一把椅子,发现美的存在。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15张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16张

设计共和设计公社

 #假以时日,人们会明白,要在城市的架构中保存过去的部份#

对于中国目前设计的气候而言,是否会对修复古迹敬而远之?是否认为新厦必然胜过旧楼?胡如珊认为:“这只是大家的意识觉悟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表面看待现代主义,以为中国要走上现代化,就得让城市换上簇新的现代面貌,把旧的都铲除掉。但我认为假以时日,人们会懂得欣赏并明白,要在城市的架构中保存过去的部份。”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17张

设计共和设计公社

 #新旧融合的魅力,是追求摩登的建筑难以企及的#

当城市发展太快,历史建筑能否逃过拆卸的命运,就看大家对修复古迹的自觉。“设计公社”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上海制造了一个文艺新据点,而是让政府及大众看到,古迹活化后,那种新旧融合的魅力,是追求摩登的建筑难以企及的。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18张

关于如恩设计研究室:2004年由郭锡恩和胡如珊创立,是一所跨界建筑设计公司,驻扎上海,提供建筑、室内设计、总体规划、平面积产品设计服务。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19张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20张

@刘小康/DFAA2013评审:瓦库在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上取得了美好的平衡!

 设计·背后:城市老房子急速被拆,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为了保留乡土风味的残存记忆,设计师余平试图利用瓦片唤回人们的怀乡情绪,反思当代人的居住环境。瓦库7号,洛阳市新区一个喝茶的地方,以瓦为结构装饰、为间隔墙壁、为窗框门柱。茶舍面积1200平方米,共三层,窗户东西朝向,通过设计巧妙地引入阳光和空气,令这个充满禅意、清幽的品茶消闲空间同时成为体验中国文化顺应自然之道的所在。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21张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22张

瓦库7号

▲打开窗户:与阳光空气亲密接触

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似乎已离不开玻璃幕墙,窗变成了人与自然之间见得着也摸得到的“隔离物”,人们大多靠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来度日。瓦库设计的立足点,就是要打开窗户,引入阳光和空气,让生活充满绿色。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23张

瓦库7号

 ▲低碳空间:充分利用光照

设计师采用旧垮子拆卸下来的砖瓦和木材,巧妙糅合传统手工艺和现代科技,创造一个有充足空气阳光、低碳的健康空间。洛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约摄氏15度,而瓦库7号坐落的地点,光照充足,正可让建造师充分利用。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24张

瓦库7号

▲镂空瓦墙:产生自然通风

外面的空气透过窗扇和木格装饰,进入瓦库室内,对流窗帮助空气循环;如厢房关上门时,可开启上部的天窗,配合镂空的瓦墙,产生自然通风。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25张

瓦库7号

▲高脚屋:巧妙利用热力学原理

立轴窗将通道的气流引入,并设有小型水景,可以湿润和净化空气。至于那些离窗户较远、室内居中的包间,设计成底部挑空、下设水池的高脚屋。设计师巧妙利用以水为接口的热力学原理,产生上升气流,通过上方的地面气孔,流进厢房内部。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26张

瓦库7号

 ▲螺旋楼梯:使空气可垂直往上流动

设计师设置圆筒状的螺旋楼梯,使空气可垂直往上流动;房间内的吊扇,亦加速空气循环,并与风口和对流窗一起,将残留在室内的污浊空气快速吹走。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27张

瓦库7号

 ▲空间划分:利用瓦片砌筑成间隔的墙壁

设计师根据阳光照射的时间和角度,对室内空间进行功能划分,一方面充分利用开窗采光,另一方面利用瓦片砌筑成间隔的墙壁。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28张

瓦库7号

▲鱼鳞状瓦片:成就低碳环保功能

鱼鳞状的瓦片形成许多孔洞,可把自然光线和流动的风,巧妙透入室内,漏进通道和非临近窗子的每个角落。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29张

瓦库7号

▲传统建筑美学:借光、透光和漏光

这种借光、透光和漏光的手法,大大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减少日间人工照明约七成,同时不妨碍室内保温,也非常吻合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30张

瓦库7号

▲空间美感:素而不寡,联系着人与自然、记忆与情感

借用材料质感传达情感,也是瓦库的设计核心理念。素而不寡,空间藉材料之助,联系着人与自然、记忆与情感。素色旧木头和棉布融入瓦库的陈设元素,和瓦、砖、陶放在一起,质感朴素天然,棉布的质感和简约组合,洋溢着老式手工艺的神采。素木头和铁艺结合的家具,也在厚重中透出工业设计感。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31张

瓦库7号

▲土墙材质:旧貌与新材料的融合

瓦库仿照生土民居建筑在土墙表面抹上麦秸泥、防止土质干裂的做法,但现在不用泥,而是改为在乳胶漆中加入麦秸和沙砾,以增强透气,防止墙面反射眩光令眼睛不适。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32张

瓦库7号

▲新旧瓦片:材料与人更觉亲近

瓦库的瓦多为从民间收购的旧瓦,因岁月悠久,不会释放有毒成份;次为新产的陶土瓦,每块新瓦和新砖都经过再次打磨,形成斑驳沧桑的质感,同时把锋利的直角磨圆,使材料与人更觉亲近。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33张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34张

瓦库7号

#它们有生命,会吸收水、阳光和空气,也和人一样也有感情#

中国人对砖瓦房子感情特深,对家居的最起码要求,是上有瓦顶或茅草遮盖。瓦和土木砖石一样,都是会呼吸的材料,能吸收及释放适量热能,还可隔热隔声。瓦库的设计师余平爱用这些材料,认为它们有生命,会吸收水、阳光和空气,也和人一样也有感情,往往保留着几千年历史和当地的生活气息。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35张

瓦库7号

 #瓦库具体运用了中国天人合一的理念,打破以风格形式及为空间而空间的设计主流#

余平说过:“做设计要适当地限制自己,把一种材料做彻底,这才是我们设计师一生的追求。”瓦库具体运用了中国天人合一的理念,打破以风格形式及为空间而空间的设计主流,引起了文化界学者一系列有关“建筑文化与社会情感”的讨论,打开了中国人对建筑和生活设计的思路。

建筑有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36张

关于余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副教授,他的设计以融合中国设计元素与当代风格,同时保持作品的传统与社会功能见称。

特别鸣谢:香港设计中心提供图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