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济:古城北京的文化底蕴与城市定位

筑居咖 人气:5.77K

  

张开济:古城北京的文化底蕴与城市定位

张开济

对张开济的履历,不必做过多的介绍,看看他的设计作品就可以了——天安门观礼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友谊宾馆、北京天文馆、三里河“四部一会”等。当然,大多数人只注意建筑而不注意建筑师,人们心里,建筑往往比建筑师更重要。

记者:建筑师被赋予艺术家的地位是从您这一代开始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建筑师的概念还有些混乱,建筑设计还更多地被归于工程技术一类,主要在理工科考生中招生,而对建筑本身的人文性质和美学性质识不够。陈志华教授说,他在清华讲建筑史、建筑美学这些课程,连建筑学生都不感兴趣,这种情况,听起来就有点吓人了。

张开济:现在就是这个样子的。美学修养是慢功夫,现在的年轻人都急着挣钱。建筑既要讲实用又要讲美观,片面强调哪一面都不对。

记者:刚才说到,张永和的设计尽管现代性很强,但他吸收了许多古典的民间的元素。您在设计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时候,设计了一个空廊,使空间变得灵动和剔透,丰富了建筑的空间语言,使宏伟建筑不陷入沉重和呆。人们进入博物馆的时候,内心有一个节奏的调整,十分高妙。这奇思,是否也受到了中国传统的庭院式建筑的启发?

张开济:设计这个空廊,说起来还是迫不得已。在天安门广场出整体方案的时候,人民大会堂的总建筑面积为17万平米而我这边,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的建筑面积只给7万平米,跟人民大会堂比起来相形见绌,只是个小弟弟,而在空间格局上又不能不对称,怎么办,我就来了这么一手,打肿脸充胖子。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看起来还挺好,算是因祸得福吧。

记者:周恩来在看方案的时候,曾经对您的方柱提出意见,认为人民大会堂的圆柱粗,历史博物馆方柱细,不对称,希望您加粗方柱,您坚持己见,说服了周恩来。

张开济:对。总理很重视专家的意见,绝不越俎代庖,不像现在某些领导,搞长官意志。圆柱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透视效果都是一样的;方柱不同,正面看最细,四十五度角看最粗,因而,不能再加粗了,否则就显得很蠢。设计要以人为本,任何建筑,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中国人搞建筑,喜欢把规模当成最高目,一味追求“宏伟”、“气派”,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大而无当,内容不好。比如某某部的办公楼,光台阶就几十层,人走上去要老半天,累个半死,还有什么工作效率?这种高台阶,是封建意识的表现,根本不实用,也谈不上美观。天安门广场的设计也有问题,如果你从历史博物馆到人民大会堂参观,得走半天,光晒就晒得够呛。建筑以人为本,实际上是民主思想的体现。我八年代曾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办过一个展览,通过建筑介绍中国人的生活。建筑是为生活服务的,那个展览十分生动,引起外国人很大兴趣。建筑不是为了讲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