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德祥:跳好绿色建筑慢三步

筑居咖 人气:2.77W

栗德祥:跳好绿色建筑慢三步
  

栗德祥

披着绿色“外衣”的高能耗建筑屡见不鲜,穿着外墙外保温“棉袄”的建筑不断发生火灾……绿色建筑陷入尴尬境地。是什么影响了绿色建筑的发展?如何突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栗德祥。

增强节能性

绿色建筑标准要有降耗指标

栗德祥表示,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缺陷,即缺少能耗指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涉及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个方面。不能只关注实施了哪些项目和实施项目的数量,还要关注实施这些项目是否节能,节能指标是多少。他很认同江亿院士提出的“是否节能要用数据说话”这一观点。

栗德祥称,绿色建筑是否节能,有几点是很关键的。首先要实施对降低能耗有突出贡献的项目,并明确其重要性。

比如,德国的弗莱堡对于建筑采暖每年每平方米消耗多少千瓦时电有明确规定。每年每平方米消耗60千瓦时电的建筑是低能耗建筑,每年每平方米消耗15千瓦时电的建筑是微能耗建筑。除此之外,还有零能耗建筑和正源建筑。所谓正源建筑就是负碳建筑。负碳建筑发的电除了自给自足外,还供别人使用。

另外,在进行技术整合时,要在特定环境下运用不同的技术。如果运用的技术与环境不适宜,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各项技术之间要有一定的协同关系。如果不协同,各项技术加在一起就不会收到节能效果。

总之,技术的整合要讲究有效性、适宜性、协同性。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就能达到节能的目的。

绿色建筑要遵循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原则。在选择绿色建筑时,要优先选择自然通风、天然采光的建筑。在评价绿色建筑时,不仅要看建筑是否能给人带来舒适感,还要看建筑是否对居住者的健康有利。

除了注重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外,还要运用不同的技术完成节能指标,提高节能效率。要将利用自然条件和开发节能技术并重,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的目标。

增强经济性

合理的标准体系能降低成本

栗德祥说,披着绿色“外衣”的高能耗建筑还普遍存在。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开发商在做好建筑后,再运用几项无足轻重的技术便去申报绿色建筑。这种现象现在相当普遍。

栗德祥表示,从长远来看,真正的绿色建筑可以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目前人们大多着眼于短期利益。建绿色建筑的意义大家都懂,但是一个概念真正要深入人心,必须体验,必须实践。

绿色建筑与区域气候、经济条件密切相关。我国各个地区气候环境、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目前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不同地区差别化的标准体系有待建立。因此,结合各地的气候、资源、经济和文化等特点建立针对性强、可行性强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是当务之急。

应根据建筑所在气候区域的特点、当地的建筑材料、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的文化背景,建立合理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形成有特色、多样化的绿色建筑形态。

另外,合理的标准体系可以降低绿色建筑的成本。为了节能而花很多钱实际上也是高能耗,不能实现经济和生态双赢的目标。

发展绿色建筑要用合理的标准体系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推进绿色建筑技术不断发展进步。

增强安全性

多快好省不合实际

在我国,因外墙外保温材料性能差导致的火灾不断发生。对此,栗德祥表示,目前用于外墙外保温的聚氨酯属于塑料,是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由石油炼制的产品制成,而石油是有限的资源。因此,聚氨酯也是耗能的。如使用无机物作材料,将减小燃烧的风险。但是目前我国无机物材料的数量无法满足建设需要。另外,无机物的价格也会高一些。

栗德祥告诉记者,贵州有些地方在开采石灰石时直接锯片,锯片时掉下的碎片可加工成外墙外保温材料。目前,科技部正在大力推广这种用石灰石碎片加工而成的无机物材料。